汇川技术董事长朱兴明表示,未来南京基地不仅是汇川技术的硬科技中心、研发中心、产品产能中心,同时也将成为公司的软科技中心。
据了解,汇川技术南京基地位于南京市江宁区主干道,地处江宁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核心区域,占地面积178亩、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,生产厂房面积12万平方米。
该生产基地依照国家级绿色工厂要求进行设计和建设,整合工业机器人生产和研发、工业软件开发、数字化产品、工业视觉等高新技术产品,着力打造成为区域性标杆工厂,涵盖8大智能制造车间与1个国家级实验室。
项目建成后,汇川技术将具备年产40万台机器人及其配套产品的生产能力,同时该项目还将融合工业机器人研发、工业软件开发、工业数字化等研发业务板块,并整合已有工业视觉和相机、磁悬浮高速电机板块业务,成为汇川技术的高端装备研发生产基地。
公开信息显示,汇川技术的业务大致上可以分为四大板块:通用自动化、新能源汽车、智慧电梯、轨道交通。其中,通用自动化主要面向下游OEM和EU行业提供变频器、伺服系统、控制管理系统(PLC/CNC)、气动元件、工业视觉系统、传感器、高性能电机、高精密丝杠、工业机器人等产品及解决方案。
就机器人业务而言,近期,汇川技术在接受投资者调研时介绍,虽然2024年工业机器人产品竞争较为激烈,但公司的机器人业务仍实现较好增长。原因在于:
①公司在通用自动化领域积累了较强的销售平台和多行业客户基础,基于原有产品的积累,工业机器人产品得以快速切入;
③产品系列的逐渐完备和应用,从SCARA机器人向六关节机器人拓展。公司的工业机器人产品,目前在泛3C、光伏、锂电等行业实现了大批量应用。
据了解,2024年,汇川技术的SCARA机器人切入海外市场已形成批量销售,六关节机器人持续放量并切入汽车电子产线应用。同时,其推出了多款六关节机器人,最高负载可达300KG,可大范围的应用于汽车装备、锂电、光伏、物流、普通工业的大负载点焊、铆接等工艺。
汇川技术2024年前三季度财报显示,2024年1-9月,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53.97亿元,较上年同期增长26.22%;实现净利润34.15亿元,较上年同期增长2.08%;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3.54亿元,较上年同期增长1.04%。
其中,通用自动化(含工业机器人)业务实现出售的收益约109亿元,同比增长约4%。具体看,通用变频器产品实现出售的收益约37亿元,通用伺服系统实现出售的收益约43亿元,PLC&HMI实现出售的收益约10亿元,工业机器人(含精密机械产品)实现出售的收益约8亿元。
汇川技术表示,工业机器人是公司重要的产品品类,随着下游机器换人和工业机器人智能化发展的需求提升,公司坚信工业机器人业务会有较好的发展空间,有望成为公司第四支柱的潜力产品之一。
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(GGII)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202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为30.2万台。GGII预测,到2030年,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有望达到70.5万台,其中国产工业机器人的份额预计将占到80.14%。
面对中国这个全球最大同时也是增长最快的机器人市场,近几年,除了汇川技术外,埃斯顿、埃夫特、新时达等企业也在纷纷“囤粮”。
例如2023年,埃斯顿—克鲁斯机器人华南研发生产基地项目在顺德区北滘镇举行。据悉,埃斯顿除打造华南区总部企业基地外,还将同CLOOS一起共建机器人(华南)技术中心,共同赋能区域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,促进埃斯顿从工业机器人本体到系统集成全产业链的发展格局。
2024年,埃夫特计划投资约18.93亿元建设机器人超级工厂暨全球总部项目,该项目一期建成达产预计可实现年产5万台高性能工业机器人,全部建成达产后预计可实现年产10万台高性能工业机器人。
上海新时达机器人超级工厂于2020年12月正式投产。该工厂先后获得“国家级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示范工厂”“上海市首批标杆性智能工厂”等认证。相关报道显示,在上海新时达机器人超级工厂,机器人密度已达到1080台/万人。
这一系列扩产动作背后,是国产机器人企业对“国产替代”趋势的精准把握,以及对技术自主化与成本控制的双重追求。这些国产企业正通过技术突破、产能扩张、战略布局等多方面的努力,慢慢地加强自身竞争力,未来有望在中国机器人市场持续发力,一同推动中国机器人产业向更高质量、更广阔领域迈进。